源考系列:印度風水系統Vastu Shastra的文獻一圖流

今早看新聞,不僅中東,澳洲華人圈也掀起了印度風水熱。

為什麼印度風水會在全球掀起一股熱潮?——隨著印度人口持續膨脹,外溢的印度人到各地尋求生活機會,加上天生的英語天賦,印度人在海外的需求和習慣就會產生新的風口——這是在2020年疫情間的預判,因此我開始在國外主推吠陀風水的諮詢業務,而對相對封閉的內地環境主推打開視野的入門課程。

隨著越來越多開發商出海的計畫,我相信在未來即便在本土風水強盛的環境下,國內依舊會越來越多人參與學習研究這門技藝。對於海外房產仲介來說,更是如虎添翼。當然我也希望就像如今的地占、祝由、瞬發PGM一樣,人均都是吠陀風水師。知識的傳遞是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這篇文章將是再一次翻土,讓研究者降低門檻。

原本我是做了一張中印風水發展時間軸對比的,堆完之後發現寫不下來,就把軸線拉到最底下,只寫印度就算了。紅色是主要文本,橙色是次要文本,黃色是一般文本,白色推測的時間跨度過大無法定時間範圍只能用圓框表示大致範圍的文本。略過雙方神話部分只看成文的風水,印度略比中國早,當然如果你非要比神話的話,印度就會跟你講個幾百萬幾億年前的事情,所以我建議大家不要去浪費時間比神話了。

若要提東漢末年和隋唐書劫遺失了很多風水書,那至少西元前五世紀和四世紀的《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書中就已經提及了西元前一千多年的吠陀風水,可這之前的文本也多數遺失,所以沒什麼好比較的。

如果說中國風水起源于遠古的祖靈崇拜和喪葬文化,那印度的風水起源於最直接的住房需求,印度都是火化,因此沒有陰宅可言,所以兩者的出發點完全不同,造就了如今兩者市場不同的局面——印度風水更多使用在自建房,因為它與建房高度契合,後來才出現“調現房”的操作;而中國風水,陽宅上大多是為了改變運勢,陰宅的需求大多也是為了改變運勢,家族運勢。由於中國城市裡自建房不多見,土地也是國有產權,因此在中國印度風水不多見,即便要推行印度風水也只是取其部分,但在除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那印度風水的市場就不比中國風水的需求小。

回到歷史時間軸上,兩者在歷史上的第一個小高峰卻是不謀而合的同期。郭璞(276-324年)編寫的《葬書》(葬經)被尊為風水之祖,而同期的《摩奴書》(Manasara)(400年前後)也被印度封為了印度風水之祖,即便在先前就已經有過不少經典。基於中印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和佛教的傳入,很難相信之間沒有過交流,也很難相信印度風水沒有直接影響中國風水,即使佛教也深受吠陀風水影響。

此後的印度風水進入到了一個低潮期,大致在500-700年間。由於印度次大陸經歷了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動盪,特別是隨著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許多傳統知識和文獻的傳承中斷。其次,佛教在這一時期的興起帶來的新建築理念也影響了傳統原則。最後,由於農業社會向城市化過渡,建築需求和風格發生了變化。

印度風水的黃金時期是在700年至1100年之間,由於以上時間軸是按最早推測時間排列的,所以視覺上靠左,但實際的高峰點在700年之後1200年之前。此時的印度建築已經有了成熟而複雜的工藝,開始細化和分派。自1200至1500年之間,基本都是整合型文獻。與此同期的是什麼?恰逢晚唐楊筠松的發展,又在隨水羅盤普及到北宋,形勢理氣開始分家。兩者再次不謀而合,在此前都是在魏晉隋唐時期將風水理論的逐步完善,使得迎來了黃金時期。

然而在1500年至1800年之間,由於莫臥兒帝國的統治後逐漸沒落,直至英國統治才重新複燃,1800年在拉賈斯坦邦建立齋浦爾時,建築師Vidyadhar Bhattacharya使用印度風水來設計城市佈局。隨著印度教的擴張,印度風水影響非常廣闊,南亞至東南亞大部分都是印度風水,尼泊爾使用的也全是,這部分我會在吠陀風水課中具體分析這些建築設計。入清後的風水,蔣大鴻批評三合風水,創了玄空,產生三合和三元對立。所以說,清人丁芮樸《風水袪惑》中有說道:“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方位兩家。言形勢者,今謂之巒體。言方位者,今謂之理氣。唐宋時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門戶,不相通用。” 而更不用說規則與中國風水在每一項上都能找到相似而不同的印度風水。那麼其中的真理和規律,就根本不是表面上這些規則本身去思考了,這就是我想帶給大家的思辨。

而現代印度風水,由於中國尤其在港臺的風水的蓬勃發展,為開拓市場模仿了許多商業模式,一來對擺件的設定逐漸多樣化,二來將五行的生克邏輯直接套用在五元素上,因此在現代五方的對應元素形成了兩派系統。另一方面,印度風水本土也有類似Ayadi Lakshana這類的數術論斷系統,但為了使自身系統更加複雜化,嘗試將印度占星高度融合,成了現在的內卷新方向。

印度風水也分派嗎?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但印度風水與中國風水不同的是,印度的核心主脈是不會變的,它都必然基於吠陀信仰,所以在系統的基礎結構上有著唯一性,大體上形成了南派北派。主要有以下特徵。

南派:

德拉威傳統 (Dravida)下的南派更為統一,嚴格。寺廟是文化中心,祭司在維護寺廟傳統中起著核心作用,嚴格遵循Agama文獻。寺廟遵循更統一和規範的儀式和實踐。寺廟有明確的佈局,有廣泛的附屬神殿、柱廳和大型庭院。常用黑色花崗岩和硬石材,有複雜的雕刻和詳細的圖像,注重水準擴展。注重儀軌,注重神靈。在文本上,更加注重建築基礎工藝,甚至將儀式和祭祀帶入到整個建築過程中。

北派:

納伽拉傳統(Nagara)受到不同歷史朝代和文化的影響,風格的應用相對多樣化。通常使用白色大理石,以其自然美和簡約。注重建築的方向和佈局是吉凶論斷。文本上,官腔比較重,整合性比較多,也多愛裝逼。

總的來說南派神叨,北派裝逼。

不要問我哪個更准,印度風水以建築為目的,人都還沒住進去哪兒來的准一說,所以強調的是住戶的和諧和幸福的未來。而論斷都是基於規則反推已有的建築而已。


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甚至是羅馬的四元素“風水”系統,其實都離不開一個邏輯:那就是人類將自我對生命的經驗真實以建築的形式的再現。以環境中特定物件作為世界之軸,將自我投身至此,再現宇宙和自然界的真實,和社會階層之真實,禮制傳統之真實,從此有了尚南尚北之別,背山面山之別,流派之別,人的分歧不過是一些瑣碎之事。二十一世紀,我們該跳出系統,以上帝視角來一場“通卦”一樣的“通風水”了

為增進您的使用體驗,本網站透過使用"Cookies"、"服務條款"記錄與存取您的瀏覽使用訊息。 如政策中所述,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明您同意使用"Cookie"、"服務條款"及其他類似技術。